最新文章

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慶祝成立70年改變生命歷程

目標籌500萬港元善款 幫助孩子們回到家中 香港2025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SRDC)自1955年創立,為本港其中一間歷史最悠久的非牟利機構,今年迎來成立70週年。發展至今,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致力為患有心理健康問題、殘疾和患有罕見疾病的兒童提供支援,包括醫療介入 、 研究及培訓 、 倡議及社區外展。 為慶祝這一里程碑,SRDC全年將舉辦連串活動,包括即日起至10 月26日,於金鐘太古廣場舉行「SRDC 七十載 轉化生命故事展」。香港特別行政區醫務衞生局副局長范婉雯擔任主禮嘉賓開幕,醫院區管理局主席范鴻齡及一眾醫生們均到來支持。 此外, SRDC 將舉行的重點活動包括2025年11月15日年度「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賣物會」,以及12月25日在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為病童舉辦的「SRDC聖誕巡遊暨聖誕老人午宴」。 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主席張達棠表示:「70週年既是我們與社區攜手同行的慶典,也是各界支持者不懈努力的見證,確保每位有需要的弱能兒童都能獲得茁壯成長所需的支援。同時,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推出全新項目『幫助孩子們回到家中』,協助香港貧困家庭。 在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多名依賴呼吸機的病童已具備出院條件,卻缺乏家居護理支援。該項目將為這些家庭提供居家護理及建立支援網絡,讓孩子安全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及享受家庭生活。」 他續稱,此新項目及其他計劃極需大家的慷慨捐助,目標籌款500萬元,期待與更多有心人攜手合作,為這些孩子點亮更光明的未來。 「SRDC 七十載 轉化生命故事展」開幕相關照片下載:https://shorturl.at/K59m2  「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七十載 轉化生命故事展」展覽開幕全體嘉賓大合照 展望未來 在回顧歷史的同時,SRDC以創新與包容為重心,規劃擴展服務、利用復健新技術,推動研究及政策倡議,為香港弱能兒童爭取平等機會。 誠摯邀請共襄善舉 SRDC誠摯邀請大眾參與慶典。其中一個亮點為2025年11月15日「SRDC 70週年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賣物會」,所得善款將用於更新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的醫療設備,確保機構持續履行使命。 以下是展覽及官網(https://www.srdc.org.hk/zh/success-stories/)部分孩子(現已成年)的分享: 「我是殘疾人,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要心懷夢想、努力提升,就能展翅高飛,讓夢想之花盛放。」——網路作家宋蓓 「我不想再單靠政府資助,我想自食其力,也希望社會給予更多機會。」——鎮滔,住院19年後成功獨立生活並大學畢業。 影響深遠的歷史足跡 70年來,SRDC不懈地推動弱能兒童的醫療、復健與共融: 1955年 ——創立並經營香港首家弱能兒童療養院,後來發展為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1968年正式啟用)。與醫療及國際機構合作,引進結核、小兒麻痺與脊椎畸形的前沿治療。 1991年醫院交由醫院管理局管理。 1992年 ——  持續支援該院,並拓展公共醫療以外的醫療介入、研究、訓練、倡議及社區參與。 1995年 —— 引進「街坊小子」木偶劇團,與香港復康會合作,在小學演出包容主題木偶劇,涵蓋ADHD、自閉症、癲癇等,至今服務逾55萬名學童。 2009年 —— 啟動「中國病童計劃」,為內地貧困兒童來港接受專科治療,術後顯著好轉返家。 2014年 —— 資助多項研究與臨床試驗,例如資助港大劉宇隆教授進行「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新生兒篩檢試點,促成政府將SCID納入全港新生兒必檢計畫。 2024年 —— 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展開新合作,服務特殊需求兒童。 2025年 —— 即將公佈未來5年影響計畫! 更多故事請見:https://www.srdc.org.hk/zh/success-stories/ 關於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 每個孩子•每個故事 • 改變生命 我們相信每個患有罕見疾病或殘疾的兒童都值得擁有有尊嚴、有質素的生活,他們的照顧者亦然。 透過治療資助、研究訓練、社區教育及外展支援,我們為貧困兒童提供關鍵性的支援,讓每個孩子都能書寫更光明的未來。 欲了解70週年慶典詳情或捐款支持,請瀏覽www.srdc.org.hk。

網龍榮獲2025香港國際ESG年度榜單評選之「最佳ESG實踐案例獎」

香港2025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社區創建者 – 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 (「網龍」或「本公司」,香港交易所股票代碼:777)欣然宣佈,網龍在 「2025香港國際ESG年度榜單評選」活動中,憑藉在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領域的創新實踐及卓越成效,榮獲「最佳ESG實踐案例獎」,彰顯業界認可,以行業標杆姿態引領ESG實踐創新。 「2025香港國際ESG年度榜單評選」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及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協辦,並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多個部門支持,旨在表彰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優異成果的企業。網龍憑藉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扎實成果脫穎而出,獲「最佳ESG實踐案例獎」,充分體現公司在ESG的戰略深度與落地價值。 在教育領域,網龍通過AI、VR等技術助力教育普惠與數字化轉型,其教育產品目前已覆蓋全球逾190個國家和地區。多年來,公司亦積極拓展「遊戲+公益」模式,將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融入數字內容生態,展現社會責任擔當。在治理層面,透過透明合規的治理架構和對股東回報的高度重視、持續承諾和堅定執行,公司亦充分體現了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卓越實踐。此外,網龍在 AI 教育領域持續突破,與合作夥伴共同構建開放教育生態,助力破解全球教育資源分配難題,進一步夯實其在教育科技領域的 ESG 實踐優勢。 此次榮獲「最佳 ESG 實踐案例獎」,是對網龍過往可持續發展成果的肯定,也為未來實踐注入動力。未來,網龍將繼續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創新科技驅動發展,持續深化 ESG 與業務的融合,探索更多實踐路徑,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結束 – 關於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    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股份代號:777)是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社區創建者,在開發和擴展多個互聯網及移動平台方面擁有優良往績,曾先後在桌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建立中國領先的網絡遊戲門戶-17173.com和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智能手機應用分發平台-91無線,覆蓋用戶數以億計。 網龍成立於1999年,成功自主研發多個著名的旗艦遊戲,包括《魔域》、《征服》、《英魂之刃》和《終焉誓約》,是中國最具聲譽及知名度的網絡遊戲開發商之一。在過去的十年中,網龍成功地在國內外市場拓展教育科技業務。網龍採取全面擁抱AI新時代的戰略,以「AI+遊戲」和「AI+教育」兩大策略踐行「無限成長」的企業理念。通過打造AI生產中心賦能於業務全局,並與合作夥伴一道打造面向全球學習者的教育元宇宙,網龍致力於在AI新時代再次打造超大型的用戶社區。 網龍的海外教育科技業務子公司Mynd.ai已在美國獨立上市,是全球互動課堂科技領域的領導者。Mynd.ai 的互動平板和軟件產品屢獲殊榮,已在全球126個國家為超過100萬間教室提供產品和服務。 如有投資者垂詢,敬請聯絡: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電郵:ir@netdragon.com 

「2025年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 凝聚三地智慧 共建無毒灣區

香港2025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主辦,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合辦的第十三屆「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今日起一連三日(10月22日至24日)於香港聖方濟各大學舉行。自1999年起,此研討會每兩年由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輪流舉辦,是三地禁毒領域具代表性的學術及實務交流平台。今屆研討會是疫情後首次恢復實體模式,三地專家學者及前線同工聚首一堂,促跨境協作應對新挑戰。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副會長李靜教授(左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陳文宜女士(正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副局長許華寶女士(右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社會工作部四級調研員李越瀚先生(左二)、禁毒常務委員會戒毒治療及康復小組委員會主席黃成榮教授(右二)、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副秘書長/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宋睿女士(右一)、澳門基督教青年會主任幹事陸綺彬女士(左一)。 本屆研討會以「抗毒無疆界・共用健康新境界」為主題,彙匯聚中國內地、香港與澳門地區 400 多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醫護人員及社福界同工。 當前,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深度融合持續推進,尤其在三地交流合作日益緊密的背景下,禁毒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屆研討會旨在把握這一發展契機,深化三地在禁毒領域的預防教育、戒毒治療、康復服務及學術研究等方面交流合作,攜手應對日益複雜的毒品問題。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副會長李靜教授表示:「全球毒品問題呈現新態勢,濫用形勢複雜嚴峻,網路涉毒犯罪隱蔽化、青少年藥物濫用風險加劇等挑戰層出不窮,需各國、各地區協同應對,加強預防、治療和環境治理,以減少毒品對健康、社會和環境的危害。本屆大會以『抗毒無疆界‧共用健康新境界』為主題,恰逢其時、意義深遠——這不僅是對『一國兩制』下三地協同治理優勢的深化,更是對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踐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陳文宜女士表示:「毒品問題沒有邊界之分,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社聯將不遺餘力,積極推動和促進三地禁毒同工的連繫,致力將我們現時定期的交流,昇華為一個更緊密、恒常化的大灣區禁毒協作網路。期望以今次研討會作為新起點,攜手鞏固灣區融合協作,共同開創一個無毒、健康的未來。」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副局長許華寶女士表示:「在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毒品問題早已突破了地域與文化壁壘,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湧現、毒品流動日益隱蔽和複雜,需要三地構建更為緊密的區域合作與跨界聯動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下,澳門特區將積極加強與各方合作及開展交流活動,分享防治濫藥工作經驗,攜手應對禁毒問題。」 為期三日的研討會內容豐富,包括兩場全體大會、九場專題演講、多個互動工作坊及探訪,會場亦設有各地服務交流展覽,展示超過30間來自三地的禁毒服務單位的創新服務與成果。議題聚焦多個領域,包括: 新興毒品與青少年文化:深入探討香港青少年吸食新興毒品「依托咪酯」的現狀與成因,以及跨境青年運毒的介入策略。 科技應用與實證為本模式:分享運用大資料科技於禁毒工作的經驗,並探討腦神經科學在成癮治療上的應用。 多元化介入與康復:中西醫合作介入治療、交流家庭系統治療、朋輩支援、表達藝術治療及運動介入等創新戒毒康復模式。 主辦單位期望,透過今次匯聚三地智慧的研討會,能有效加強大灣區禁毒協作網路,共同應對跨境毒品挑戰,為實現「無毒灣區」的共同目標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關於「2025年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日期: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地點:香港新界將軍澳翠嶺裡2號 聖方濟各大學網址:https://www.hkcss.org.hk/antidrug2025/ 下載相片: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iuD8V9jBla5NwOAYF_SDA-HHgLGyiycM?usp=sharing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介社聯為法定團體,於1947年成立,與機構會員共同信守社會的公義、公平,以社會福祉為依歸。社聯致力帶動一個具影響力、彼此合作,靈活創新的社會服務界,並透過跨界別協作,與各持份者同行共創。社聯現時有超過520個機構會員,其服務單位遍佈全港,為市民提供優質社會服務。www.hkcss.org.hk

GLG格理集團發佈《美國關稅政策對亞太企業影響報告》

GLG格理集團對300餘位亞太地區企業高管的調研顯示,半數企業已將市場重心轉向非美國地區,超過25%的企業漲價、裁員和/或將製造業務轉移到美國以外的市場。 紐約2025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知識平台GLG格理集團(下稱「GLG」)發佈了一項關於美國關稅及貿易政策對亞太地區企業影響的調研結果。該調研訪問了300餘位對美出口的亞太地區企業高管。調研發現,美國政策已導致多數受訪者預計其企業財務表現下滑、對美國作為貿易夥伴的信任度下降,並傾向於選擇漲價或承擔市場份額損失的風險,而非自行消化關稅成本。 在所有受調研國家(包括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中,受訪者均表示,貿易和關稅政策的不穩定性是對其業務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其影響程度超過了通脹等其他宏觀因素,甚至超過了AI等重大行業趨勢。在所有受調研國家中,超過半數的消費品、食品和農產品出口商表示已將市場重心轉向美國以外的地區。特別是在中國,所有受調研行業中超過65%的受訪者表示正在尋求開拓美國以外的目標市場。 該報告還收錄了50家美國進口商的調研訪問,內容包括價格上漲、裁員、未來的機會領域及其他主題。 GLG亞太區負責人Moe Ali表示:「在持續變動的經濟格局中,本次調研獨家呈現了亞太地區各行業高層決策者視角下,關稅政策的最新影響及潛在後續的應對策略。我們感謝頂尖的專家成員團分享的寶貴洞見,並很榮幸能夠透過經過驗證的一手專業知識,助力客戶制定戰略決策。」 GLG將在新加坡和澳洲舉辦線下活動,並同步開展網絡研討會,以分享專家對本次調研結果的深度解讀。 如需了解更多活動資訊並獲取完整報告,請按此。 關於 GLGGLG是全球領先的知識平台,為決策者提供引領行業的前沿洞見。GLG與近半數《財富》100強企業及大多數全球十大銀行、諮詢公司、科技企業、律師事務所和製藥公司合作,並提供廣泛、資深且經核實的行業專家資源。請瀏覽 GLGinsights.com。 聯絡方法:press@glg.it

2025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 禮贊科研輝煌廿二載

香港2025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2025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10月21日(星期二)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四名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來港接受獎項。大約六百名來自政商界、科學界及教育界等嘉賓出席此項盛事。 (從左至右)深谷賢治教授、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教授、萊因哈德・根舍教授、喬治・艾夫斯塔希歐教授,以及約翰・理察・邦德教授出席2025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 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教授在開幕辭中,深切悼念獎項創始成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楊綱凱教授追憶楊振寧教授與邵逸夫獎的深厚淵源,提及他早在邵逸夫獎成立之初便扮演著關鍵角色,奠定獎項的宗旨理念,並為其往後發展與國際聲譽帶來深遠影響。楊綱凱教授代表邵逸夫獎基金會向楊振寧教授的家屬、友人及全球科學界同仁致以誠摯慰問。 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包括天文學獎得主約翰・理察・邦德教授(Professor John Richard Bond)和喬治・艾夫斯塔希歐教授(Professor George Efstathiou)、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教授(Professor Wolfgang Baumeister),以及數學科學獎得主深谷賢治教授(Professor Kenji Fukaya),由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萊因哈德・根舍教授(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手上接過獎項。邵逸夫獎每個獎項亦包含一百二十萬美元的獎金。 邦德教授和艾夫斯塔希歐教授因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而獲頒邵逸夫天文學獎。在獲獎感言中,他們憶述這段跨越四十多年的友誼及合作歷程,並向那些塑造其學術成果的友人、學術界的夥伴以及遍佈全球的合作者致敬。 鮑邁斯特教授因其在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的開創性成就而獲頒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他發表感言的時候,回顧探索可視化細胞結構的科研歷程,強調科學突破的合作本質,並呼籲實踐無國界的科學精神。 深谷賢治教授的研究涵蓋黎曼幾何、辛幾何與規範理論,他坦言數學研究之路是孤獨的,而來自外界的認可雖罕見但彌足珍貴。他衷心感謝在漫長的數學旅程中給予他不懈支持的合作夥伴與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