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2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暨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舉辦論壇

香港2022年9月22日 /美通社/ — 「大灣區可持續金融:融合與超越」論壇結合了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協會」)的第五屆年度論壇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聯盟」)的第三屆年會。此論壇展示了聯盟的六個工作小組[1]在過去12個月內的主要里程碑和進展,並探討如何進一步整合大灣區的可持續金融市場,及加強香港為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論壇吸引了亞洲及其他地區逾1,500名人士出席現場和線上參與。 論壇亦標誌著香港擔任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輪值主席任期(2022-23)的開始,深圳(2021-22)和廣東(2020-21)分別於過去兩年輪值。聯盟成立的目的是聚集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或「灣區」)城市的資源,包括廣州、深圳、香港及澳門,以支持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 混合模式的論壇為來自香港、大灣區及其他市場的政府機關、監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可持續金融行業的領袖及其他服務供應商,提供了一個機會分享其見解,並促進有助於區內與世界各地啟動下一階段可持續金融市場增長的措施。 政府高級官員均出席了論壇開幕儀式。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先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先生、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於海平先生、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傑先生致開幕詞,重點講解各方在大灣區綠色金融方面的協作,對支持中國氣候和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性。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譚亞波先生、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 論壇討論的重點領域包括正影響政策和市場發展的共同分類和披露標準、香港碳市場的志向,以及轉型金融和數據相關技術如何有助構建可持續生態系統。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為論壇開幕致辭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連通國內外綠色和可持續的資金,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內地其他省市的綠色轉型。在香港,我們正探討以共同綠色分類目錄為基礎,建立供香港市場採用的綠色分類框架,並對接內地和歐盟之間的綠色分類法,使香港的標準與國際最佳做法接軌。我們並快將落實『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以便豐富香港綠色金融的人才庫。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正積極探討長遠發展碳市場的機遇,力求進一步探索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的前景,繼續把握好大灣區以及內地在綠色發展方面的龐大機遇。」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在致辭中指出:「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成員已擴大至160個組織,並在能力建設、政策研究、產品創新及國際合作等領域極為積極提供服務。協會致力支持本港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人才的發展及提高相關人才的技能。僅在過去 12 個月內,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舉辦和協辦了 80 場活動,以推廣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其中包括與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合作推出的可持續金融培訓計劃。展望明年,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的輪值主席,將投入更多資源協調聯盟的六個工作小組,促進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協會亦將進一步推動共同綠色分類目錄(Common Ground Taxonomy)的採用,以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自願碳市場,並探索支持香港綠色技術和淨零產業發展的途徑。」 減輕氣候風險已成為全球政府和監管機構的首要任務。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其他監管機構、政府和金融業密切合作,以改善氣候相關披露的國際比較、一致性和相互操作性。 證監會行政總裁及國際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組織理事會主席歐達禮先生(Mr. Ashley Alder)指出:「香港在發展可持續金融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我們的金融市場將鉅額的全球資本與大量領先的內地企業,以及亞洲各地發展中經濟體聯繫起來。我們一直積極參與制定可持續金融的國際標準,香港採用這些標準將有助我們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期望,並利用中國內地對減少碳排放的承諾所帶來的巨大機遇。」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昇先生(Mr. Nicolas Aguzin)指出:「作為東西方之間的『超級聯繫人』,香港交易所的定位具備獨特優勢,能促進雙向資本流通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內的綠色及可持續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致力支持企業進行 ESG 轉型並促進可持續金融產品發展,從而推動社會轉型至低碳經濟。我們期待繼續與香港及區外的持份者合作,一同建設充滿活力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圈。」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指出:「作為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區內的多項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使我們有能力成為區內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為亞洲籌集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本,並提供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產品。事實上,在2021年,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到566億美元,為2020年的四倍。去年在香港安排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券的發行量佔亞洲綠色及可持續債券市場的三分之一,而亞洲首個綠色債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亦在今年於香港推出。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繼續提供有利的環境,包括發行更多政府綠色債券,以及推出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能力建設試點支持計劃,以發展和推廣香港的綠色及可持續金融。」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八個工作小組持續與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制定者、監管機關和私營部門合作,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領先的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 論壇上四個討論環節提出了過去一年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工作成果,當中的主題如下: 投資戰略中對國際標準以及氣候相關披露的應用:協調全球標準及政策對於實現數據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至關重要。香港建議的協調與共同分類法保持一致,有助於加速可持續融資資本流動,增加跨境流動,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綠漂,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去碳化。 提升碳排放市場在亞洲的重要性:在大灣區中加強碳原則的合作、標準化和協調,有助香港實現其發展自願碳市場的志向。講者討論了採用自願碳市場理事會的核心碳原則(CCP)的重要性,以確保碳信用和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額度(CCER)的高品質和高標準。隨著各國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對高誠信自願碳信用的投資需求預計將增長,而香港作為國際投資者、中國內地和其他地區之間的超級聯繫人,確立了優秀的中介地位。 ESG 數據與創新:大眾普遍認為,獲得高品質的ESG數據,以及與氣候相關的科技基礎設施是令企業能夠實施高效和透明之減碳戰略的關鍵工具。然而,由於跨市場、行業及板塊的數據缺乏全球同意之具可比性和綜合性的綠色標準,在加快可持續系統轉型和减低綠漂方面仍具挑戰。 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金融轉型之路:排碳密集的行業需要數以萬億美元計的投資和資本才能將企業轉變為淨零。金融機構在為能源轉型項目資助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並需要清晰的框架來管理和監測以科學為本的目標和實現淨零的途徑。確認和資助新替代的低碳燃料來源,如可持續航空燃料及集體行動,均為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必要條件。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及其合作夥伴亦發佈了兩份思想領袖報告。首份報告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築脫碳研究」,報告涵蓋綠色建築項目的第三階段,項目由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合作建構,由思匯政策研究所所領導的Hong Kong 2050 is Now,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以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合作展開。 在廣泛檢視大灣區的現有政策和與綠色金融和去碳化相關的可用數據後,研究小組建議大灣區城市的監管機構出台政策鼓勵本地項目取得本地和國際綠色建築標準的雙重認證,並補貼資助開發商綠色建築認證的費用,以及增加綠色和可持續融資產品的種類,特別更多使用可持續性掛鈎產品。 第二份報告以「《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系列研究第二階段 – 共同分類目錄的用例解析」為題,由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成員合作,研究共同分類目錄的重要應用案例,並對可用性和相互操作性進行了主要考慮,總結出共同分類目錄的有效採用需要與當地法例、綠色標準和數據可用性保持一致。研究的第三階段將重點關注如何利用這些案例支持以共同分類目錄為本之香港分類法的開發。 在論壇閉幕致辭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表示:「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將繼續匯聚公共和私營機構的專業知識和持份者,以提升香港作為大灣區內和國際上主要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將加倍努力,推動在香港實施共同分類目錄,以釋放跨境綠色資本流動的潛力,通過能力建設和與開發教育項目,加強和擴大香港的綠色金融和ESG人才資源,以及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研發更創新的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 年度論壇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羅兵咸永道、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瑞銀集團(UBS)、妙盈科技、未來資產環球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穆迪、Natixis 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及法國興業銀行贊助。 [1]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六個工作小組包括(1)2021-22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年度工作總結、(2)跨境綠金產品標準、(3)粵港澳大灣區建築脫碳研究 | 粵港澳大灣區深度減排路徑和轉型金融機遇、(4)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供應鏈金融、(5)大灣區氣候基金研究(6)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互認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及秘書長成員 關於香港綠色金融協會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於2018年9月成立,並為支持香港及其他地區的綠色金融和可持續投資發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對接平台。協會旨在調動公私營的資源和人才以製定綠色金融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內的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主要目標是將香港定位為領先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透過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渠道和機會,參與本地、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綠色融資交易,以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全球趨勢。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主要活動由八個工作組負責,分別是綠色及可持續銀行、綠色及可持續私募基金、綠色及可持續房地產、綠色債券及產品創新、ESG 披露及整合、政策研究與宣傳、綠色及可持續保險,以及對外合作。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是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及澳門銀行公會共同發起的工作協調機制。聯盟旨在推動綠色金融的資料搜集、標準及認證,並把握廣東省的綠色投資需求及香港澳門的綠色金融能力,推進有利於大灣區的綠色投資。

BRI承諾實施股票回購計劃,並向股東提供最佳股息

印尼雅加達2022年9月22日 /美通社/ — PT Bank Rakyat Indonesia (Persero) Tbk. (IDX: BBRI)將向股東提供最佳股息,並於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實施股票回購計劃。 從左至右:BRI副總裁主任Catur Budi Harto;BRI總裁主任Sunarso和BRI首席財務官Viviana Dyah Ayu BRI總裁主任Sunarso表示:「憑借良好的資本管理,BRI將繼續向股東提供最佳股息。在未來三到四年裡,BRI的潛在派息率分配將會更高。例如,2022年,BRI將2021年淨利潤的85%作為股息支付給了股東。」 背後支撐最佳股息的是卓越的盈利能力,到2022年第二季度,BRI的利潤同比增長了98.4%,增至24.9萬億印尼盧比。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BRI執行了精確的戰略反應。戰略包括經營以安全為中心的企業,企業遵循刺激戰略,重組中小微企業信貸,並繼續BRIVOLUTION 2.0轉型之路,力爭成為「東南亞最具價值的銀行集團和普惠金融擁護者」。 BRI的總資產同比增加了6.4%,達到了1652.8萬億印尼盧比,貸款為1104.8萬億印尼盧比(同比增長8.7%)。2022年第二季度,BRI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比例從上年同期的82.5%增至83.3%。 BRI的信貸支出增長和良好的信貸質量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不良貸款率(3.26%)和覆蓋率(266.3%)中有所體現。同時,第三方資金達到了創紀錄的1.137萬億印尼盧比(同比增長3.7%)。BRI通過Ultra-Micro (UMi) Holding維持業務可持續增長的戰略將鼓勵負債的增長和交叉銷售產品銷售。 2022年8月,UMi Holding的員工人數達到了2350萬人,總融資規模為183.9萬億印尼盧比。Gerai Senyum旗下辦事處達到了1003家,而其最初目標為978家。此外,2021年,180萬微客戶的業務信用被升級為商業。 BRI還實施股票回購計劃,通過2022年3月1日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AGMS),獲得了股東的批准,回購股票,最高總價值為3萬億印尼盧比。根據信息披露協議,回購股份將用於BRI員工持股計劃(BRILian Personnel (BRI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 Program)。 如欲了解有關BANK BRI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bri.co.id。

Excelra 與 Patcore, Inc.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該合作夥伴關係擴大 Excelra 在日本市場的科學產品業務 印度海得拉巴和東京2022年9月22日 /美通社/ — Excelra 今天宣佈與 Patcore, Inc.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為日本客戶提供 Excelra 的科學數據和分析產品。 Excelra 是全球領先的數據和數碼洞察組織之一。其 GOSTAR 平台是最大的人手策劃藥物化學智能數據庫,為超過 900 萬種化合物提供全面的結構化 SAR 數據。Excelra 的 GOBIOM 包含最廣泛的人手精選生物標記系列,為生物標記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提供關鍵洞察。 Patcore 是一個高度專業的資訊學組織,為生命科學公司和化學行業的研究人員提供支援。該合作夥伴關係支援 Excelra 在日本的增長,充分利用 Patcore 與日本一些最大的製藥、生物技術、化學公司和政府機構的合作經驗。 「在生物醫學數據方面,Excelra 的 GOSTAR 和其他數據產品是當今全球藥物發現和轉化研究人員的領先解決方案。日本一直是 Excelra 的策略重點,而市場對最準確和最新數據集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Patcore 為我們提供了擴大業務的機會,我相信透過利用 Patcore 和 Excelra 的協同效應,日本生命科學組織將能夠加快研究並更快實現其商業化目標。」Excelra 全球商業及營銷負責人 Gabriele Staples 表示。 Patcore, Inc. 營運總裁 Fumiaki Aruga 表示:「與 Excelra 的科學產品及我們現有產品的合作夥伴關係,將推動數據豐富、具競爭力的智能和動力預測引擎,並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計劃。」 關於 Excelra  Excelra 的數據和數碼洞察推動生命科學從探索到產品市場的創新。Excelra 的優勢來自協調異構數據集和應用生物資訊學的創新,以透過可靠和可操作的洞察加速藥物發現和開發。Excelra 的 GOSTAR 可用作瀏覽器應用程式,供用戶快速尋找和發現化合物。它還可以透過 API 和可供下載的數據集提供,為內部數據庫和機器學習模型提供技術支援。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 GOSTAR 的資訊,請瀏覽 gostardb.com 關於 Patcore, Inc. Patcore 是日本化學資訊軟件和服務的領先供應商。作為值得信賴的實驗室數碼轉型合作夥伴,其客戶包括日本頂尖製藥公司、生物企業、化學公司和公共研究機構。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 Patcore 的資訊,請瀏覽 patcore.com 媒體垂詢聯絡人:Jigesh Shah市場營銷總監電郵:Jigesh.shah@excelra.com

風能行業警告:在 COP27 之前,政府需要採取行動解決能源安全和氣候危機

100 多家領先的風能公司呼籲巴黎簽署方簡化規劃和許可、升級電網基礎設施及發展電力市場,以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紐約2022年9月22日 /美通社/ — 一個由 108 家領先的風能公司和協會組成的全球聯盟(佔全球風能裝機量的 81%)已向各國政府提出挑戰,要求各國政府在這十年內採取重大行動擴大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 根據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稱,如果世界要走上符合 1.5°C 的淨零排放標準,到 2030 年,全球風能年裝機量必須翻兩番,達到每年約 390 吉瓦。而到 2050 年,風能必須產生超過三分一的全球電力,高於目前的 6%。 但必須採取緊急行動來實現這目標,充分發揮風能技術的潛力,為世界各地的社區提供安全、可負擔的清潔能源。 COP27 的全球風能宣言警告說,雖然風能是我們今天擁有的最具競爭力、最成熟和可快速部署的能源技術之一,但要蓬勃發展,它需要大量、穩定和可見的部署量和強大的全球供應鏈。 這只能透過宣言中明確和實際的行動來實現,包括: 緊急簡化電網規模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規劃和許可計劃; 快速建立重要的電網基礎設施,以整合清潔能源和跨行業脫碳; 發展電力市場,既可以激勵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又可以讓公民從所提供的可負擔、安全的發電中受益。 宣言的簽署者明確表明,風能行業已準備好共同努力,以實現本十年所需風能裝機量規模的快速擴大,簽署者包括該行業最大的公司,如 Iberdrola、Ørsted、EDP Renewables、Vestas、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以及中國、巴西、南非、歐洲、英國、澳洲等地的風能行業協會。 風能行業已經在安全、成本和氣候方面為全球能源系統帶來顯著增長和效益。2021 年,全球增加 94 吉瓦的風能產能,每年產生約 275 太瓦時的電力,即超過澳洲目前的年度電力需求,足以取代入侵前歐盟三分一以上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 但 COP27 和未來幾年的決議將決定世界能否利用風能和可再生能源實現淨零排放,並確保宜居、公正和公平的能源轉型。 宣言和引述載於:https://gwec.net/cop27-coalition-manifesto-released/

為打造世界一流設計之都貢獻「復星力量」

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巡禮 香港2022年9月22日 /美通社/ —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 於9月15日-18日在黃浦濱江舉行。作為大會合作夥伴,植根中國、發源上海的創新驅動的家庭消費產業集團,復星及其快樂消費產業旗艦平台豫園股份深度參與,全方位展現復星和豫園股份在產品、內容、場景等方面的創意創新,為上海建設世界一流的「設計之都」貢獻力量。 展現原創設計力量,智造幸福快樂生態 上海是國內的設計高地,也是品牌中心。本土企業正以設計為基礎,打通歷史與當下、跨越產品與品牌,積累強大的原創力量。9月1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實地調研2022世界設計之都大會舉辦情況,察看以「設計無界,相融共生」為主題的設計創新型城市主展覽。 復星和豫園股份在此次展會中,帶來了舍得、Tom Tailor、WEI蔚藍之美、聖悠活、Silver Cross、東家、萬邦漢方、寶寶樹等品牌的設計新品,涵蓋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復星和豫園股份為全球家庭創造幸福快樂生活的強勁實力。 三十年來,復星和豫園始終深耕產業,著重設計,創新產品,旨在為全球家庭客戶打造健康、快樂、富足的幸福生態。如今,站在首屆世界之都大會的新起點上,復星和豫園股份也將與客戶、合作夥伴、投資者、政府以及社會各方攜手並進,繼續不遺餘力地在設計和品牌塑造方面大膽探索,在商業層面留下有益實踐的同時,實現與上海城市氣質和品牌的相得益彰,做好這道關於「城市發展」和「商業品牌」的乘法題,為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增長帶來更多積極意義。 乘世界設計之都大會「東風」,揚「東方生活美學」之帆 開幕當日,上海市市長龔正點亮啟動裝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曲星致辭。上海市副市長張為出席。儀式上,復星旗下豫園股份帶來的「東方生活美學設計示範集聚地」正式發佈,與一眾「創意設計產業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共同助力上海世界一流「設計之都」建設。 豫園作為上海民俗文化的發祥地和海派文化的集聚地,近年來在珠寶時尚、文化商業、文化飲食、酒業、國民腕錶和文化創意等產業集群的不斷匯聚下,展現出了東方生活美學的獨特氣質,也具備了打造東方生活美學設計示範集聚地的產業基礎。隨著日前豫園股份成為黃浦乃至上海寶藏級地塊—福佑地塊的唯一實施主體,以此連接而成的「大豫園片區」呼之欲出。未來,豫園股份將依托復星全球產業資源,極力打造「東方生活美學設計示範集聚地」,為家庭創造幸福體驗,為城市提供發展動能。 凝聚一流設計力量,匯集創新創意產業 描繪「東方生活美學設計示範集聚地」藍圖 作為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創造幸福—東方生活美學之夜」主題活動於9月17日晚在上海黃浦濱江舉行。復星國際聯席CEO徐曉亮出席並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創立和植根於上海的本土企業,復星的發展離不開上海的支持。上海要打造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我們積極響應,全力參與,貢獻「復星力量」。 前不久,復星旗下豫園股份攜手合作夥伴成為福佑路地塊實施主體,以此連接而成的「大豫園片區」將定位為極具東方生活美學魅力的全球時尚文化秀場,正式拉開建設的帷幕。主題活動上,大豫園片區在東方生活美學立意上所蘊含的三重設計「深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 第一重,是歷史文脈的深,縱覽了古今之美。大豫園片區所在的老城廂地區擁有大量保護保留歷史建築。為此,在對大豫園片區的設計中將順應城市自身的文化脈絡,歷史建築的空間尺度,營造出人與建築的全新關係。 第二重,是空間佈局的深,彰顯著功能之美。大豫園片區將研究拓展地下空間和架設空中虹橋的雙重設計,不僅能有效解決老城廂綠化與交通的「老大難」問題,更將通過貫通東西的「藍綠絲帶」,利用一系列開放空間和水景打造成的公共空間體系,共同構成市民休閒小憩的新去處。 最後一重,是城市內涵的深,流露出氣度之美。大豫園片區作為地處上海都市核心區的舊城更新項目,其中一項重要使命,就是賦能核心區功能「補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呼應上海世界設計之都、國際時尚之都的目標定位。 與此同時,大豫園片區的兩大重磅項目,即「2023年豫園迎新春民俗體驗」與「首屆東方匠星大典」,也在此次盛會上進行了精彩預告;此外,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也通過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的主題活動,宣佈第十一屆上海高級定製周活動將在大豫園片區舉行。民俗文化、非遺技藝、時尚潮流……豐富且多樣的設計內容,將共同助推「大豫園片區—東方生活美學設計示範集聚地」的形成。 未來,復星和豫園也將在對大豫園片區的後續開發運營中,也將構築一個適宜全球創新創意產業孵化、成長、交流、共生的「東方生活美學」生態圈,包括引入國際時尚創意學校、構建時尚之都策源中心、打造國際級時尚活動服務平台等,以進一步推動上海「設計之都」建設並助力城市軟實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