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AG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納斯達克編號:AGBA) 宣布股份回購計劃

香港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納斯達克上市公司AGBA Group Holding Limited(「AGBA」「匯邦」)是香港領先的一站式金融超市,董事會今天宣布批准一項股份回購計劃,授權以不超過10,000,000美元回購最多1,000,000股AGBA普通股。回購反映AGBA致力回饋股東,為他們帶來價值,同時保持財務靈活性,以投資高增長機會。回購計劃亦顯示董事會對公司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AGBA集團總裁吳榮輝表示:「AGBA注重創造和捍衛股東利益。公司的龐大規模,加上雄厚的業務實力以及中國重新開關所帶來的巨大機遇,讓我們能夠繼續進行長期投資,同時藉回購計劃回購公司股票。回購計劃明確反映我們認為AGBA目前估值被嚴重低估,並表明我們對業務和未來的商機充滿信心。」 按適用的證券法例及監管規定,AGBA或會不時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公開市場回購將根據經修訂的1934年證券交易法(「交易法」)第10b-18條進行。 任何股份回購的方式、時間和金額將由AGBA管理層根據其對普通股交易價格、市場和經濟狀況、監管要求和其他公司考慮因素等,作出評估及自行決定。 有關授權於2024年4月18日到期,並可能隨時暫停或終止。公司亦沒有義務回購任何數量的普通股。 Safe Harbor Statement This press release contains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as defined by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include statements concerning plans, objectives, goals, strategies, future events or performance, and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other statements that are other than statements of historical facts. When the Company uses words such as “may,” “will,” “intend,” “should,” “believe,” “expect,” “anticipate,” “project,” “estimate” or similar expressions that do not relate solely to historical matters, it is making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are not guarantees of future performance and involve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that may cause the actual results to differ materially from the Company’s expectations discussed in th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These statements are subject to uncertainties and risk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he Company’s goals and strategies; the Company’s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product and service demand and acceptance; cha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outcome of any legal proceedings that may be instituted against us following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business combination; expectations regarding our strategies and futur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cluding its future business plans or objectives, prospective performance and opportunities and competitors, revenues, products, pricing, operating expenses, market trends, liquidity, cash flows and uses of cash, capital expenditures, and our ability to invest in growth initiatives and pursue acquisition opportunities; reputation and brand;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and pric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s; fluctuations in general economic and business conditions in Hong Ko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

了解詳情

平安資管公司關於滙豐控股的原則和立場

2023年4月18日 香港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1. 闡述的目的 當前,關於平安與滙豐控股(以下簡稱「滙豐」)的關係以及平安對滙豐的看法,市場上存在諸多誤導性的猜測與報道。作爲滙豐的大股東,平安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平安資管」)希望公開澄清,並闡述相關原則和立場。 2. 滙豐的業績表現 自2015年起,平安資管逐步增持滙豐,成爲滙豐的長期投資者。投資初期,滙豐的業績表現樂觀,然而,隨著滙豐經營業績惡化、表現顯著落後合理同業對標組、對股息政策進行破壞性調整、市值持續下滑、對全球商業模式挑戰反應遲緩,平安資管日益感到擔憂。 2020年以來,我們一直保持與滙豐友好、積極的溝通,並與滙豐最高管理層私下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了多次會面,提出一系列深思熟慮的詳細建議,幫助滙豐提升價值、降低風險,更加聚焦亞洲發展。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平安欣慰地看到,滙豐的最新業績有所改善,管理層採納了我們的部分建議,包括: 退出部分業務條綫。退出部分表現不佳、缺乏協同效應的非亞洲業務,如美國零售業務、加拿大業務等。然而,以近期法國零售業務處置爲例,可看出退出非亞洲業務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表明極需一個更加進取、廣泛和執行力更強的結構性解決方案,減輕滙豐亞洲業務的負擔。 改進同業對標體系。在其同業對標組中,將亞洲銀行數量從1家增加至4家,更精准地反映滙豐的業務結構。 落實高管薪酬改革。在高管最新年度KPI中增加「亞洲RoTE(有形股本回報率)」考核指標,並將之與高管薪酬掛鈎。 提高長期回報目標。將管理層長期激勵計劃中RoTE的達成範圍從去年的8%-11%提升至13%-15.5%。 承諾恢復季度股息。承諾2023年一季度起恢復季度股息,並計劃2024年派發特別股息。  然而,儘管滙豐2022年業績有所改善,我們仍對以下五個方面深感擔憂: 第一,滙豐絕對業績的改善主要得益於加息周期,然而加息已逐步見頂。據2022年滙豐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同比提升4%,完全是受與加息掛鈎的淨息差增長所致,淨利息收入增長了23%,但平均生息資産同比下降0.3%。實際上,滙豐2022年的非息收入同比下降了17%。 第二,儘管絕對業績有所改善,滙豐控股和滙豐亞洲業績仍大幅落後同業。2022年,滙豐的主要業績指標大幅落後全球同業。據年報顯示,滙豐2022年的RoTE爲9.9%,低於全球同業對標組12.5%的平均值;其成本收入比高達64.4%,高於全球同業對標組55.2%的平均值;其收入同比提升4.4%,低於全球同業對標組9.2%的平均值。滙豐亞洲與同業的差距更加顯著,2022年,滙豐亞洲業務的RoTE僅爲10.5%,遜於亞洲同業對標組13.8%的平均值。滙豐在亞洲的表現相對較差,主要受到成本收入比偏高(滙豐亞洲爲54%,亞洲同業平均值僅爲38%)、淨息差較低(淨息差受該行收益較低、規模相對較大的銀行同業資産所拖累,滙豐亞洲同業銀行資産高達14%,亞洲同業僅爲7%)的負面影響。 第三,滙豐管理層設定的RoTE及成本目標不夠充分。滙豐管理層設定的RoTE目標,只需要自2023年起達成超過12%,但同業已在兩年前且利率環境不那麽有利的情況下就已超過該水平(同業平均值爲12.8%)。此外,由於滙豐在集團和亞洲層面的成本收入比偏高,叠加看似較高的集團總部費用(2021年,總部費用佔總收入的3%,同業僅爲佔1%。2022年滙豐未披露相關數據)和過量員工總數(當前,滙豐全職員工總數達219,199名。此前,管理層原定2022年僅保留20萬名全職員工,隨後放棄了該目標),滙豐希望將2023年經調整後的成本目標,在305億美元的基礎上增加約3%的理由似乎不夠充分。此外,滙豐管理層也沒有解決部分市場因規模較小、處於邊緣市場地位導致的結構性成本偏高問題,以成本收入比爲例,新加坡業務[1]高達88%(據2021年數據)、中國內地業務高達68%、美國業務高達84%、歐洲非「圍欄」銀行業務高達113%。 第四,滙豐管理層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關鍵業務模式面臨的挑戰。包括本地化能力偏弱、成本基數過高、資本效率低下、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 第五,滙豐將滙豐亞洲的分紅與所需資本,用以支持回報相對較低的非亞洲業務。過去三年,滙豐亞洲累計向集團上繳了61%的利潤,向集團發放分紅達160億美金,相當於集團同期向股東派發股息總額的1.1倍以上。實際上,滙豐亞洲一直持續補貼回報相對較低的非亞洲業務,這些業務在過去三年佔據了集團整體風險加權資産的一半以上,但只貢獻了14%的利潤。雖然滙豐已退出部分非核心業務,但退出規模很小(僅佔風險加權資産的4.7%),其餘非亞洲業務風險加權資産仍高達51%,但回報僅爲亞洲業務的四分之一(非亞洲業務的稅前風險加權資産回報率僅爲0.9%,亞洲業務爲3.4%)。 3. 戰略重組方案 爲從根本上提升滙豐的市場競爭力,助其改善業績、提升價值、把握亞洲增長機遇,滙豐有必要推動結構性的戰略重組改革。 近年來,許多滙豐股東多次向管理層建議,分拆滙豐亞洲業務在香港註册總部並獨立上市。平安認爲,滙豐多年來業績表現不佳,對亞洲業務投入不足,上述給予亞洲業務更多自主權的提議值得認真考慮。過去兩年,平安資管還向滙豐管理層提出了諸多結構性重組建議,包括推動滙豐亞洲業務在香港上市,以及整合滙豐亞洲的所有業務。 平安研究了部分股東提出的分拆方案,也認真聽取了滙豐及其它市場專業人士的反饋和意見,我們建議,從原來的分拆方案(spin-off)調整爲戰略重組(strategic restructuring)方案。戰略重組方案完全可以解決滙豐的顧慮,包括但不限於環球價值、營運成本、法律障礙等問題。 無論是哪個方案,都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滙豐仍是總部在亞洲的上市銀行的控股股東,以維持全球業務綫的協同效應;第二,都將爲滙豐股東帶來巨大收益,包括釋放價值、減少資本要求、提升長期效率、緩解地緣政治風險和重新定位競爭局勢。 儘管我們提出多項建議,滙豐管理層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和清晰的解釋,對此我們表示失望。我們認爲,儘管我們不斷提出開放交流的請求,其他股東也提出了類似要求,滙豐團隊及其指定的付費外部顧問,對審查任何結構性重組方案都保持先入爲主的成見。 滙豐拒絕參與有關方案的討論,僅與我們分享了評估結論。滙豐管理層只是簡單表示「結構性重組的提議將對價值産生重大破壞性影響」,闡述了一系列不能接受該提議的理由,基本不承認提議的任何優勢。 我們也認識到,結構性重組方案在初期會産生一些增量成本,但我們認爲應該以開放的態度權衡這些成本與收益。滙豐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也突顯出上述成見,管理層列舉了14個理由[2],說明分拆將對價值産生重大破壞性影響。在我們看來,管理層不僅拒絕承認提議的任何優勢,還誇大了許多成本和風險,包括但不限於: 「未來,滙豐亞洲和滙豐之間的交易安排不可能完全抵消收入的損失」。滙豐作爲任何部分分拆實體的主要控股股東,對確保全球業務協同所需的商業有效運作仍保持很強的影響力。滙豐亞洲可能會繼續使用與滙豐簽訂的服務協議下的現有業務系統,就如滙豐與恒生多年來的成功案例一樣。分拆亞洲業務後改善的營運情況,可能會抵消獨立公司職能帶來的額外成本。 「根據獨立適用於滙豐亞洲的規則,須建立約400億美元的MREL債(符合自有資金與合格負債的最低規定),再融資成本約爲數十億美元」。我們認爲,數十億美元的再融資成本已是極端情況。滙豐約400億美元的MREL債務將於未來兩至三年內到期,如果香港金融監管局能夠給予滙豐亞洲過渡期或寬限期,這將極大減少甚至避免MREL的再融資成本。 「須建立新的、完全獨立的IT服務系統」。這一說法本身就有問題。首先,沒有明確的香港上市規則表明,申請人所有的IT系統都必須獨立才有資格在香港上市(根據香港交易所指引信HKEX-GL68-13)。其次,我們認爲,滙豐亞洲可繼續使用滙豐的核心系統,避免高額的IT成本。這方面有許多先例,中銀香港仍在使用其母公司的IT系統,受益於其全球網絡;恒生(滙豐持有恒生62%的股權)雖然單獨在港交所上市,但也受益於滙豐的IT系統、ATM網絡、數據處理等方面。 「滙豐集團的購買議價能力將受損」。滙豐的購買力將出現顯著損失,這一說法是難以想像的。對金融機構而言,主要是一般管理費用(G&A)會受購買力的影響。滙豐的一般管理費用爲110億美元(佔2021年總運營支出的33%)。如不考慮滙豐亞洲69億美元的一般管理費用,滙豐可能仍具備每年與高於40億美元一般管理費用相當的購買力。滙豐亞洲可繼續保持採購等方面的規模效益聯繫,並按需簽署服務水平協議(SLA),從滙豐獲得營運和技術支持。 「其他一次性執行成本(如項目成本、外部顧問費用)」。很難想像這樣的成本會超出承受範圍。滙豐亞洲已經是一家在香港/亞洲註册的獨立法人實體,不會産生重大的重新註册成本。作爲一家公衆公司,每年的維持成本是有限的。 除上述挑戰,我們相信,推動滙豐亞洲業務戰略重組,將總部設於香港並獨立上市,將爲滙豐的所有股東帶來諸多收益,包括亞洲業務估值倍數重估釋放的巨大價值、RoTE的提升、成本協同效益(如結構性重組方案涉及市場內業務合併)以及資本減免效益。 戰略重組方案將建立一家聚焦亞洲的銀行,其架構更精簡、靈活,本地化與競爭能力更強,可受益於大灣區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戰略,專注亞洲資源投入,更適應亞洲市場的本地發展動態。我們相信,獨立上市的亞洲業務,將爲滙豐亞洲股東提供更高的分紅保障,免受滙豐非亞洲業務的挑戰。 我們相信,經過戰略重組後的新滙豐亞洲業務,憑藉專注亞洲發展的管理團隊,將快速成長爲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擁有強勁的股東回報。該銀行將成爲滙豐體系內最具強大增長潛力的銀行,也將成爲亞太地區最具價值、最具特色,且是唯一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銀行。 4. 關於香港小股東議案 平安資管關注到以呂宇健先生爲代表的小股東,提出了第17和18項滙豐股東周年大會決議案,要求滙豐承諾將股息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推動管理層定期考慮結構性改革。經過仔細研究,平安原則上支持這兩項議案,認爲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希望滙豐以開放的態度聽取、研究股東意見。 5. 平安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介 平安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頂尖的資産管理機構,在全亞洲也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投資收益一直保持行業領先水平,受托資産管理規模達人民幣4.24萬億元(約5822億美元),其中約80%是平安集團各保險成員公司委托管理的資産,20%爲第三方委托管理資産。 平安資産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其資金投資於滙豐的客戶負有受托義務,我們將繼續進行建設性的股東交流,專注確保客戶的可持續長期價值。 黃勇平安資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 數據來自滙豐新加坡2021年財報,2022年財報尚未披露 [2] 數據來自滙豐控股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PPT第26頁

「第五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23」業界奧斯卡盛事

5月3日即將截止  報名從速 香港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由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舉辦、今年矚目回歸的「第五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23」現正公開接受報名,期待工商機構、非政府組織、專上學生及公關從業員積極參與。請即登陸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官方網站https://prpa.com.hk 報名今屆「香港公共關係獎」,報名截止日期為2023年5月3日。 獲譽為香港公關界奧斯卡的「香港公共關係獎」於2010年首辦,是全港首個由本地公關業界團體舉辦的獎項,旨在嘉許機構、團隊及公關從業員,表揚其在籌劃和執行公關計劃的卓越效益,同時亦為業界提供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促進業界交流,提高專業水準,推動行業發展及進一步提升界業形象。時至今日,「香港公共關係獎」已發展成為本地公關界盛事,今屆專業評審團由15位商界、公關行業、傳媒、非政府組織及學術界領袖組成,為各奬項進行評審。 第五屆香港公共關係獎設有九個公關案例獎項以及兩個個人獎項,包括新增的疫情應對傳訊,以表揚在業內具影響力並取得卓越成績的傑出企業和行業精英。本屆亦增設專上學生獎項,鼓勵學生發展策略和分析思維,運用創意以達至有效的傳訊目的。 「第五屆香港公共關係獎2023」奬項類別公關案例 (每個組別各設一個「金獎」及兩個「銀獎」,另視乎評審團的決定,頒發優異獎) 信譽 / 品牌管理    企業可持續發展 疫情應對傳訊 跨境傳訊 數碼傳訊  活動策劃及管理 整合營銷傳訊  非政府組織 / 非牟利組織 / 社會企業傳訊 持份者傳訊  個人 傑出新晉公關人員獎 (最多兩名) 卓越公關專業人員大獎 (一名) 專上學生 公關新星大奬 (團隊奬項) 特別獎項 最高榮譽大獎 (在所有「金獎」中再選出) 最佳創意獎 (頒發予在傳訊策略、方法及執行上最具創意且商業成效出眾的案例) 獲獎名單將在本年度第4季的頒獎禮上公佈 (日期/地點待定)。 更多關於「香港公共關係獎」的報名詳情,請瀏覽www.prpa.com.hk。 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簡介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自199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廣公共關係為專業,同時為業界舉行會議及論壇,交流意見,分享經驗,推動行業發展。 傳媒查詢請聯絡︰尹美玉女士                電話︰9460 4900                   電郵︰ruby@prpa.com.hk楊美怡女士                電話︰9013 2160                   電郵︰jenny@prpa.com.hk

中國信息科技 (8178.HK) 宣布與Bonanza Goldfields Corp.簽署戰略性股份交換協議

香港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中國信息科技CITD (8178.HK)是一家於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為中國和香港不同行業的客戶提供綜合營銷AI解決方案、大數據分析、系統集成服務和數據存儲。該公司於今天高興地宣布,已與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信息安全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Bonanza Goldfields Corp.(OTC:BONZ) 達成戰略性股份交換協議。 根據2023年4月17日宣布的股份交換協議條款,CITD將交換其2,652,038 股股份,以獲得218,574,618股由Bonanza Goldfields Corp.發行的BONZ股份。此次交易的總代價約為HK$3,580,252(相當於約US$459,007)。交易完成後,BONZ的全資子公司Marvion Group Limited 將擁有CITD擴大後的股本約4.29%,而CITD將擁有BONZ擴大後的股本約0.153%。 CITD 主席兼行政總裁黃景兆先生表示:「我們相信BONZ股票的價值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我們看到了BONZ重大的投資機會,而不需要現金流出。股份交換協議代表著我們與BONZ合作的重要一步,我們期待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合作夥伴關係。」 Marvion Group Limited 行政總裁 Raymond Chua表示:「我們很高興地宣布與CITD達成這項戰略性股份交換協議。這合作使我們能夠成為戰略盟友,發揮各自於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信息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探索我們公司之間的潛在協同效應,並繼續共同發展。」 媒體查詢,請聯繫:Media@citd.com.hk

Channel Capital Cayman基金管理團隊新增董事成員

悉尼和開曼群島喬治敦2023年4月18日 /美通社/ — Channel Capital Group旗下公司Channel Capital Cayman今天宣佈任命Martin Laufer為基金董事,以擴大其開曼群島團隊規模。 Channel Capital Cayman基金董事Martin Laufer Channel Capital Cayman為主要設於美國、開曼群島和其它離岸金融中心的投資基金提供高質量管理服務。該公司旨在利用其團隊的深厚和專業經驗,通過值得信賴和高度個性化的獨立董事服務幫助客戶持續遵守監管義務。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獨立董事,Martin自2017年以來一直為各種離岸投資基金提供基金管理和相關服務。在加入Channel Capital Cayman之前,Martin曾在Maples Group擔任獨立董事,負責各種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和基礎設施策略。2010年至2017年期間,Martin出任紐約梅隆基金管理(開曼)有限公司信託基金經理,為眾多開曼單位信託基金、對沖基金和基金中的基金提供信託和管理服務,並在CIBC Bank and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擔任高級客戶會計師。在2007年移居開曼群島之前,Martin曾在畢馬威阿根廷擔任高級稅務顧問。Martin是一名註冊會計師、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和註冊ESG分析師(CESGA)。 開曼群島因其稅收中立性、穩定的經濟以及完善的銀行業和專業金融服務業,成為離岸基金落戶的世界首選地。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顧問管理的非美國註冊另類投資基金中,約有70%的註冊地在開曼群島。 Channel Capital Cayman執行董事Mark Cook表示:「我們很高興Martin能加入我們公司。」 「Martin的經驗讓他對基金管理行業、合規問題和ESG投資等新趨勢有了寶貴的洞察,這對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管理離岸投資工具至關重要。他將深挖我們的管理平台,並與我們的客戶密切合作,幫助他們應對不斷變化和複雜的投資和監管環境。」 Channel Capital Cayman基金董事Martin Laufer表示:「我很高興能加入Mark和Channel Capital Cayman團隊的其他成員中。隨時關注監管變化和新興行業趨勢至關重要,我期待為客戶提供有效管理和監督基金投資所需的指導和支持。」 關於Channel Capital Cayman Channel Capital Cayman是一家獨立董事服務供應商,為主要設在開曼群島的全球對沖和私募股權基金以及投資工具提供服務。其專業知識有助於通過在投資者、基金髮起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來加強管理。我們的服務根據每個董事會的需求量身定制,並提供監督和相關支持服務,以幫助董事會提高效率。 我們的董事團隊提供全面而客觀的服務,涵蓋基金從發行前到到期的整個生命週期。我們為董事會提供獨立、經驗豐富的視角和戰略指導,同時確保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反洗錢、稅收透明度和其它治理複雜性。 Channel Capital Cayman是Channel Capital Group旗下公司。該集團是一家多合作夥伴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其員工遍佈全球六個服務地點,管理的客戶資產達230億美元。 https://www.channelcapital.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