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全球第8 | 同濟經管2025年英國金融時報排名再創新高

上海2025年9月9日 /美通社/ — 9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正式發佈了2025年全球管理學碩士(MiM)排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項目(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簡稱MGM)再創佳績,以綜合實力躍居全球第 8 位,躋身十強,連續四年穩居全球前25,創造了該項目在排名歷史上的最好成績!這一突破性提升標誌著同濟經管在國際管理學教育領域的競爭力再獲權威認可。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項目(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簡稱MGM)躍居全球第 8 位 核心指標領跑,實力彰顯價值 在此次排名中,同濟經管在多個關鍵指標上表現優異,進一步凸顯了強勁的綜合實力。項目性價比(Value for Money Rank)蟬聯全球第 1,成為「高性價比管理教育標桿」;項目畢業生連續三年實現三個月內100%就業率,就業效率與質量穩居全球頂尖陣營,展現出企業對同濟經管管理學碩士畢業生的高度認可。同時,職業服務排名(Careers Service Rank)居全球第 13,學院職業發展中心通過 「企業參訪課堂」「個性化求職輔導」等服務,為學生搭建起從校園到職場的高效橋樑;職業發展排名(Career Progress Rank)位列全球第 14,反映出畢業生在崗位晉陞、企業規模升級等維度的顯著成長;目標達成度(Aims Achieved)近90% ,意味著項目學生通過學習實現了 「提升管理能力」「進入目標行業」「拓展國際視野」 等核心求學目標。此外,校友網絡排名(Alumni Network Rank)也進一步擴大,遍佈全球五大洲的校友資源為在讀生及畢業生提供了持續的職業支持合作與跨文化交流機會。 深耕國際化與實踐融合,打造全球管理人才培養標桿 同濟經管管理學項目此次排名躍升,源於學院多年來在 「國際化培養」「實踐導向」「ESG 理念融入」 等方面的持續深耕。項目全英文授課,中外學生合班學習;學院與全球 30 余個國家的 100 余所頂尖商學院建立合作,提供 「雙學位」「學期交換」「海外暑期學校」等多類型國際交流項目,每年為學生提供超 300 個國際學習名額。此外學院於2024年在德國柏林正式運營首個海外實體化平台——同濟經管中德中心,推動學院全球化教育生態持續升級,賦能學生構建全球化視野。 同济经管深耕国际化与实践融合 學院注重學術與實踐的深度融合,2025 年 4 月啟動首期 「創新實踐 – 行動學習」( Innovative Practice & Action Learning,簡稱IPAL)課程項目,匯聚京東數智工業、圓通速遞、傳音控股等眾多企業,以真實戰略課題為導向,採用 「學術導師 + 企業導師」 雙導師制,將《全球供應鏈管理》等課程工具包轉化為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方案。三個月的動態評估週期中,中外學生組隊圍繞企業全球化戰略、數字化轉型、ESG 實踐等痛點開展調研,輸出出海項目策劃書等落地成果,不僅打通 「理論 – 案例 – 場景」 全鏈路培養路徑,更直接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跨文化協作能力與實戰解決能力,成為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加分項。 持續精進,邁向國際一流商學院 此次排名躍升,反映了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持續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辦學理念,也是對學院在培養通曉中國經營之道、具備全球領導力的管理人才方面所取得成效的肯定。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化國際合作,優化課程體系,並進一步加強職業服務,推送MGM項目不僅成為全球學子在中國管理教育領域的優選,同時承擔起連接中國市場與全球管理實踐的橋樑作用。 持續精進,邁向國際一流商學院 同濟經管目前已獲得 AACSB、EQUIS、中國高質量 MBA 教育認證(CAMEA)等多個國內外權威認證。此次排名名次的突破不僅是學院辦學質量的里程碑式見證,更是朝著國際一流商學院目標持續進階新的支點。未來,同濟經管將繼續以 「創造管理新知、造就業界精英、踐行持續發展」 為使命,為全球管理教育貢獻 「中國智慧」 與 「同濟力量」。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項目介紹(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簡稱MGM)  

KuCoin Pay 推出鏈上支付方案,推動加密貨幣普惠與負責任創新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普羅維登西亞萊斯2025年9月9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KuCoin 今日宣布,其支付業務KuCoin Pay 正式推出鏈上支付解決方案。該方案以去中心化架構為基礎,憑借完善的合規反洗錢體繫,為商户與消費者提供直接的鏈上加密貨幣支付,實現錢包間無縫轉帳,無需中介,並兼具速度、安全與透明度。 依托 KuCoin 合規、穩健的全球生態,此解決方案為加密商業帶來新體驗:通過錢包轉帳實現即時結算;支持多鏈與主流資產,如BTC、USDT、USDC 等;採用僅需支付 gas 費的低成本模式;對於商戶而言,他們不僅能無縫接入全球市場,還能使用友好的 API 與多樣化支付功能。 該鏈上支付方案為中小型商家特設,無論電商平台還是實體零售都能快速接入。其核心優勢在於即用型白標集成:企業無需從零搭建基礎設施,即可推出自有品牌的加密支付系統,降低技術門檻、加速上線並保持品牌一致性。 商户由此可獲益:不可逆交易降低欺詐與退款風險,拓展不斷增長的加密用戶群,探索新業務模式,以現代化支付方式提升客戶黏性,並順應 Web3 與 DeFi 轉型浪潮。用戶也可享受便捷的鏈上結帳、資金自主掌控、多元資產選擇如BTC、ETH、穩定幣等,及真正的全球可及性。 「這一鏈上支付方案標誌着加密貨幣與日常商業融合的關鍵一步。憑藉即用型白標功能,商户可輕鬆集成加密支付並保持品牌價值。」KuCoin Pay業務負責人Raymond Ngai表示,「通過確保交易直接、安全、高效,我們不僅增強了信任與效率,也推動負責任創新,讓加密貨幣真正普惠可用。」 關於KuCoin Pay KuCoin Pay 是一種創新的商户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輕鬆接入加密貨幣交易,覆蓋線上與線下業務。平台兼容 50 餘種主流資產(包括 KCS、USDT、USDC、BTC),為用戶提供快速、安全、無國界的支付體驗。  

攜程集團與Cityline聯手革新活動票務體驗

香港2025年9月9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旅遊服務平台攜程集團(Trip.com Group)與資訊科技整合解決方案企業Cityline今日在香港舉行簽約儀式,正式宣布為期五年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是攜程集團首次與香港及澳門市場的主要票務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同時也是Cityline首次與網上旅遊服務平台整合技術服務,將集團的全球影響力與Cityline的領先技術方案相結合。 此次合作讓攜程集團透過Cityline的解決方案與技術實力,使Trip.com及攜程旅行的用戶,能夠在香港、澳門及中國內地的Cityline自助服務機網絡輕易取票。通過整合線上購票與線下取票,提升便利性,為參與大型活動的用戶提供流暢的票務體驗。 該合作已在多個備受矚目的活動中成功實施,包括濱崎步亞洲巡迴演唱會2025香港站、Evolution Nic Live謝霆鋒進化演唱會、G-DRAGON 2025 世界巡迴演唱會「Übermensch」香港站以及香港足球盛會2025等。展望未來,這模式將進一步推廣至即將舉行的活動,如即將在澳門舉行的韓國音樂盛典《2025 The Fact Music Awards》。 攜程集團首席營銷官孫波表示:「旅行的魅力在於獨一無二的體驗,攜程集團不斷創新,讓旅客能更輕鬆地享受精彩體驗。全球盛事活動日益蓬勃,這類體驗已成為旅行的動力,也是我們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這次合作正是我們推動整合式旅遊體驗,以滿足旅客的各種需求,讓每一段旅程都充滿探索、交流與難忘回憶。」 Cityline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永存表示:「與攜程集團的合作,標誌着線上及線下票務體驗的深度整合,雙方強強聯手,定必能提升旅客體驗,讓更多地區的用戶欣賞到香港、澳門及大灣區的多元化表演。」 這一合作與攜程集團《Momentum 2025: Travel’s Next Big Trends》報告中強調的盛事旅遊趨勢相呼應。報告顯示,66%的亞太旅客計劃圍繞大型活動安排旅程,演唱會及體育賽事成為主要驅動力。66%的旅客更為觀看喜愛的歌手表演而旅行,將音樂會變成完整的旅遊體驗。而足球賽事、籃球賽事和一級方程式賽車是體育旅遊的首選。旅客不僅參與活動,更結合當地地標和美食熱點,打造全方位的旅遊體驗。 通過結合攜程集團的全球用戶基礎與Cityline票務技術方案,這一合作為雙方在海外市場擴展影響力創造了戰略機遇。Cityline得以接觸更多海內外的用戶,而攜程集團則通過Cityline的票務技術方案,增強其大型活動產品,促進跨境合作及票務領域的長期增長。 關於攜程集團 攜程集團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旅遊服務平台,旗下品牌包括 Trip.com、攜程旅行(Ctrip)、Skyscanner(天巡)及去哪兒網(Qunar)。攜程集團致力提供豐富的旅遊資訊,讓世界各地旅客作出精明選擇,輕鬆預訂價廉物美的旅遊產品及服務;同時透過匯集全面的旅遊內容與資訊,以及由流動應用程式、網頁及24小時全球客戶服務支持組成的先進交易平台,協助合作夥伴將旅遊產品與服務聯繫廣大用戶。攜程集團於1999年創立,200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2021年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掛牌。攜程集團秉承「追求完美旅程,共建美好世界」的宗旨,已成為全球最知名的旅遊集團之一。欲了解更多攜程集團的資訊,請瀏覽:group.trip.com。 關於Cityline Cityline是一間資訊科技整合解決方案企業,創立於1993年,秉持着以人為本的精神及行業領先的技術,為企業及團體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業務涵蓋系統開發、票務方案及企業對接電商平台等範疇。Cityline擁有香港以至大灣區最大的實體票務網絡,並獲ISO 27001信息安全標準認證,透過訂房、餐飲及售票等領域,每年服務超過一億人次。我們的願景是通過持續創新,提升個人及企業客戶的體驗,促進企業協作。如欲了解更多詳情,歡迎瀏覽www.cityline.com。

祿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LUD.US) 與中國頂尖船企達成戰略合作 共推綠色航運國產化高端化

香港2025年9月9日 /美通社/ — 近日,領先高端金屬製品製造商祿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簡稱「祿達科技」或「公司」,紐交所上市編號:LUD.US)宣佈旗下子公司泰安隆泰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簡稱「泰安隆泰」)與中國船舶集團、海庭(南通)船業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重工等多家國內領先造船企業簽署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氨燃料動力船舶的特種材料法蘭及管件的研發與製造。此舉標誌著中國造船業在關鍵零部件供應鏈自主化、高端化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隨着國際海事組織(IMO)環保新規持續推進,綠色、低碳已成為全球航運業的必然趨勢。氨、氫、甲醇等新型清潔燃料船舶的研發成為航運行業焦點。泰安隆泰作為持有DNV(挪威船级社)、ABS(美國船級社)、CCS(中國船級社)、LR(英國勞氏船級社)、BV(法國船級社)等多家國際主流船級社全系列認證的專業製造商,將憑藉其多年在特種合金材料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為合作船企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法蘭及管道連接解決方案。 根據協議,泰安隆泰將成為上述船企的核心供應商,為其在建的LNG(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化學品專用船、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附加值船型提供全系列認證產品。雙方還將成立聯合技術研發小組,共同推進新材料應用、新工藝開發及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創新,助力中國船舶工業應對綠色化、智能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挑戰。 氨燃料對金屬材料具有強腐蝕性和氫脆風險,傳統碳鋼和不銹鋼難以滿足其嚴苛要求。泰安隆泰已先行投入資源,試驗高鎳合金、特種不銹鋼等多種抗氨腐蝕材料,並配套開發相應焊接與熱處理工藝。公司先進的理化實驗室與檢測中心可對新材料樣品進行全面性能測試與壽命評估,確保產品符合最嚴格的國際標準。 對此,泰安隆泰研發總監孫衍儒先生強調:「綠色動力船舶對關鍵部件提出了顛覆性要求。我們必須前瞻佈局,與前沿夥伴共同研發,共同定義下一代產品的技術標準,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 同時,祿達科技行政總裁馬驫先生表示:「此次與中國造船『國家隊』及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是祿達科技從零部件製造商向『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的關鍵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確保交付的每一個產品符合最嚴格的國際標準,甚至透過與產業鏈夥伴共同定義下一代綠色船舶的技術標準,推動中國製造在全球高端航運裝備領域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此次合作不僅提升了中國造船業供應鏈的安全性與本土化水平,也彰顯了祿達科技在高端金屬製品領域的領導力與技術實力。集團將繼續深化產業協同,助力中國以至全球綠色航運事業的發展。 關于祿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Luda Technology Group Limited)(NYSE: LUD.US)作為不銹鋼及碳鋼法蘭與管件產品的製造商及貿易商,祿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Luda Technology Group Limited)公司總部位於香港,生產基地位於中國山東省泰安市,其歷史可追溯至其子公司祿達發展有限公司(Luda Development Limited),該公司於2004年成立,主要從事鋼製法蘭及管件的貿易業務。2005年,集團通過成立另一子公司泰安隆泰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以位於中國的自有工廠啟動法蘭及管件製造業務,從而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上游領域。祿達科技主要從事(i)不銹鋼及碳鋼法蘭與管件產品的製造及銷售,以及(ii)鋼管、閥門及其他鋼製管道產品的貿易。集團的銷售網絡涵蓋中國、南美洲、澳洲、歐洲、亞洲(不包括中國)及北美洲的客戶, 客戶群包括來自化工、石油化工、海事及製造業的製造商與貿易商。 如欲了解更多,可瀏覽: https://www.ludahk.com/sc

2025年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 -「探索氣候金融與地緣政治:轉型之策」

香港2025年9月9日 /美通社/ —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HKGFA)第八屆年度論壇今日舉行,主題為「探索氣候金融與地緣政治:轉型之策」。本屆論壇作為「香港綠色周」(9月8-12日)的開幕活動,為本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統籌的可持續發展領域年度盛事揭開序幕。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 論壇匯聚了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和私人機構代表,共同深入探討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區域合作、創新和解決方案。近1,500名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及其他地區的與會者親臨現場或以線上方式參與。 今日一連串啟發思維的討論和爐邊談話中,行業專家與可持續金融領域的思想領袖深入探討關稅上升和地緣政治對全球綠色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影響。他們討論了香港在引領亞洲氣候轉型中的關鍵角色與跨境綠色交易機遇。此外,專家亦分享實現「淨零轉型」的實務策略,以及如何應用新興技術和人工智能以實現高效轉型策略。 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高級官員出席此次論壇並擔任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大紫荊勳賢、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博士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許正宇局長於下午的論壇上致歡迎辭,重點強調香港的四大核心策略,包括促進市場發展、推動金融創新、提升可持續發展透明度、培養人才和強化數據能力,以打造一個互相協作、高韌性且可持續的未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論壇致開幕辭,闡述了特區政府在綠色轉型方面的政策方向與戰略部署。他表示,除了踐行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動綠色和轉型金融、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及動員更多公私營資本支持綠色轉型方面,可為全球作出積極貢獻。 陳司長指出,香港正迅速發展成為綠色科技樞紐,積極吸引世界各地領軍的綠色企業落戶。人工智能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潛力巨大,香港亦已將其列為重點發展的核心産業,許多人工智能驅動的减碳方案具有規模化的潛力。 陳司長表示:「儘管全球面臨地緣政治挑戰,香港堅定致力於成為全球綠色轉型中可靠的合作夥伴。在可持續金融、科技、人才等多個領域,我們願與各方攜手,將氣候挑戰轉化為機遇。」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表示:「展望未來,香港特區和中國內地均具備優勢,能在帶領亞洲進行氣候轉型方面擔當關鍵角色。香港不僅具備條件,更肩負重任,作爲區域性平臺推動標準制定、政策對話、產品創新和能力建設,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 馬駿博士同時宣佈試行推出「HKGFA-CASI可持續金融高級研修班」線上課程,旨在支持香港擴大可持续金融領域能力建設與人才培育的使命。通過此項獨特合作,學員可獲取自主進度培訓課程,並掌握全球與區域可持续金融市場的最新動態。 在上午的爐邊談話中,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教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博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裏克•伯格洛夫博士(Dr. Erik Berglöf),共同探討亞洲在綠色貿易和綠色金融合作方面的機遇、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Multi-jurisdictional Common Ground Taxonomy)的應用,以及自願碳市場的區域互聯關係。 在四場專題討論中,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成員和行業領袖分享了以下見解和實務考量: 變遷的全球經濟:關稅與轉型的應對之道:面對高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的衝擊,能源轉型投資勢頭依然強勁。與會專家分享發行機構應如何處理與轉型相關活動的標籤分類,並提供將「淨零排放」願景付諸實行的具體方式。專家強調,必須採取因地制宜的區域策略,充分考慮當地的背景與動態,尤其在亞洲,企業正採用多元策略以達成2050年後持續邁向淨零的目標。 創新融資機制:為動員私人投資推動亞洲氣候轉型,關鍵在於建立與多邊開發銀行、保險機構、私人機構及慈善組織等的多方合作(即公營、私營、慈善的三方夥伴關係)。然而,這類混合融資架構仍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知識缺口、專業能力不足、缺乏具投資價值的項目等挑戰。政府的支持和整個行業的能力建構,對於將理念付諸實踐至為關鍵。 應對綠色供應鏈變革—建構韌性經濟體系:香港於2025年起實施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SSB S1和S2標準對齊的可持續發展披露要求,強制企業進行氣候相關披露及範圍三供應鏈排放報告,這將推動企業繪製碳排放圖譜、公開數據並與供應商協作降低碳排。企業持續探索創新解決方案以實現氣候目標,例如在建築和交通領域脫碳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綠色鋼鐵。此外,分類標準與可持續金融指引(如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規範)有助遏制漂綠現象,引導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最具影響力的活動與產業領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綠色科技:催化與推動轉型策略:與會專家強調,向新興技術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轉型是促進減碳和增強氣候適應力的重要推動力。企業在氣候風險管理、投資者在ESG盡職調查,以及銀行在轉型規劃中均積極採用相關技術。金融機構加速採用創新綠色技術對調動資本和支持公平、高效的轉型至關重要。 今年初,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推出「轉型規劃知識庫」,協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掌握可靠轉型計劃的核心要素,以提升相關認知與能力。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亦持續致力支持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並於論壇上預覽了即將發佈的兩份報告: 一、《推動香港建築節能改造》為由業界主導的研究報告,聚焦於建築翻新議題,並提出促進建築環境減碳的政策建議。報告深入探討擴大翻新規模所面臨的結構性及財務挑戰,回顧本地及海外的相關政策,並就香港市場提出關鍵訴求及建議。 二、《調動可持續金融,逆轉自然資源流失》探討可持續金融在應對生物多樣性流失方面的變革潛力,強調金融機構在推動有利自然的投資中所擔當的關鍵角色。報告透過香港、中國內地及亞洲地區的個案研究,展示可持續金融如何調動私人投資,以填補每年高達7,37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致力推動全球合作及持份者參與,並獲委任為香港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諮詢小組的共同召集人,帶領市場發展和能力建構,發掘自然融資的潛力。 今年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穆迪評級、法國外貿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惠譽常青(Sustainable Fitch)贊助。 關於香港綠色金融協會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於2018年9月正式成立,旨在為香港及其他地區推廣綠色金融和可持續投資發展提供獨特的平台。協會致力於動員公共和私營部門的資源和人才,發展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制定,並促進金融機構內部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主要目標是將香港打造為領先的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協會致力於為香港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能夠參與本地、中國內地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綠色金融交易。這與全球實施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道路一致。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主要活動由五個工作組組織,分別是銀行 – 轉型融資、產品創新和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披露、政策和標準、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以及房地產。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瀏覽 https://www.hkgreenfinance.org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