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維立志博正式於港交所上市! 募資1.89億美元

南京2025年7月25日 /美通社/ —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維立志博)於2025年7月25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機板掛牌上市,股票代號為09887。 本次IPO中,維立志博以35港元/股的發行價發行約3686萬股股份(不含綠鞋),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約1603萬股,占發售股份總數的43%,國際發售約2084萬股,占發售股份總數的57%。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為本次發行之聯席保薦人。 通過本次發行,維立志博預計募集資金總額可達1.89億美元(含綠鞋)。根據公司策略,其中所得款項淨額約65.0%將用於臨床階段候選藥物正在進行及計畫進行的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約15.0%將用於提升臨床前資產、擴展現有管線及優化技術平臺;約10.0%將主要用於提升產能,其次用於候選藥物獲批銷售後的商業化;及約10.0%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維立志博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新療法的發現、開發及商業化。公司擁有涵蓋14款創新候選藥物的多元化產品組合,包括4款核心及主要產品,各款產品組合均處於全球臨床進度領先的候選藥物之列(不論於其各自藥物類別或針對相同靶點的藥物當中)。 維立志博的核心業務模式是自主發現、開發及商業化腫瘤免疫療法。公司通過重點佈局腫瘤免疫2.0(IO 2.0)、T細胞銜接器(TCE)和抗體偶聯藥物(ADC)三大領域,積極探索多領域組合療法,在全球腫瘤治療領域建立了差異化競爭優勢。截至目前,維立志博的腫瘤管線共12款產品,分別為3款單克隆抗體、5款雙特異性抗體、3款抗體偶聯藥物(ADC)以及1款雙特異性融合蛋白。此外,維立志博還佈局針2款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款雙特異性融合蛋白及1款三特異性抗體。 維立志博採用科學驅動的研發方法,開發了包括LeadsBody™平臺(CD3 T-cell engager平臺)、X-body™平臺(4-1BB engager平臺)、Linker-payload(ADC技術平臺)在內的專有技術平臺。技術平臺是公司持續創新的基石,並已通過雙特異性抗體組合的臨床結果得到驗證。  LeadsBody™平臺為靶向CD3的雙特異性抗體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援,通過對TCE分子設計進行多樣化修改,可精細調節TCE對CD3及腫瘤相關抗原的親和力,通過精准的空間位阻分子結構設計,做到只在腫瘤微環境中條件啟動,從而有效減少細胞因數風暴風險,降低系統性毒性。通過LeadsBody™平臺量身定制的分子定位及空間排列能優化療效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減少與毒性相關的治療中斷,延長治療持續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基於這一平臺,維立志博已在更具市場前景的實體瘤治療領域建立了先發優勢,截至目前,已佈局6款差異化TCE管線產品,成功建起覆蓋血液瘤、實體瘤及自免三大疾病領域的TCE產品矩陣。 血液瘤領域 LBL-034:GPRC5D/CD3雙特異性抗體,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LBL-043:LILRB4/CD3雙特異性抗體,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 實體瘤領域 LBL-033:MUC16/CD3雙特異性抗體,用於治療MUC16高表達的實體瘤,特別是卵巢癌、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等婦科癌症。 LBL-054:CDH17/CD3 T-cell engager,在結直腸癌、胃癌、胰腺導管腺癌、神經內分泌癌等廣泛適應症中有良好應用前景。 LBL-058:靶向DLL3的TCE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偶聯物,全球首創的TCE ADC新品類產品,在DLL3表達陽性的小細胞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中具有良好前景。 自免領域 LBL-051:全球首創CD19/BCMA/CD3三特異性抗體,可有效阻斷B細胞及漿細胞產生自體抗體,同時有可能持續抑制B細胞過度啟動、分化及轉化為漿細胞,從而有望透過調節B細胞調節的多個方面實現卓越的治療效果。目前已與知名生物技術風險投資公司Aditum Bio成立的NewCo達成合作。 X-body™平臺利用先進的抗體工程技術,以2:2結構創造差異化的雙特異性抗體,其首個產品LBL-024開創性地採用PD-L1/4-1BB雙特異性抗體設計,獨特的分子設計使LBL-024能夠做到在腫瘤微環境中條件啟動4-1BB的激動劑作用,克服有關4-1BB系統性毒性尤其是肝毒性這一主要障礙,降低全身毒性的風險,成功攻克了4-1BB這個腫瘤免疫明星靶點開發的行業難題,成為全球首個也是唯一一款進入註冊臨床階段的4-1BB抗體藥。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4-1BB作為激動劑,能夠重新啟動衰竭的T細胞並大量擴增,因此特別適合治療PD-1/PD-L1耐藥的或無效的所謂”冷腫瘤”。 在2025 ASCO年會上,維立志博以口頭報告形式,公佈了LBL-024聯合依託泊苷/鉑類化療治療初治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的多中心、Ib/Ⅱ期臨床研究資料。研究顯示,在所有劑量水準的52名療效可評估患者中,客觀緩解率(ORR)為75.0%,疾病控制率(DCR)為92.3%,顯著優於歷史資料中單純化療的ORR(30%-55%)。15 mg/kg的劑量組,患者ORR為83.3%,DCR達100%。57.7%(30/52)的療效可評估患者腫瘤縮小>50%。截至2025年4月15日,中位隨訪期為8.2個月,PFS尚未成熟,但在所有三個劑量佇列中均觀察到較歷史資料延長趨勢。 肺外神經內分泌癌是一種罕見且侵襲性強的癌症,晚期預後極差,且缺乏二線及後續標準治療。在巨大的未滿足臨床需求下,LBL-024已於2024年4月30日獲NMPA批准開展單臂關鍵註冊臨床研究,用於過往化療失敗的EP-NEC,有望成為治療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首款獲批藥物。 作為全球首個已處於註冊臨床階段的靶向4-1BB受體的療法,其使4-1BB可能成為繼PD-1/L1、CTLA-4及LAG3後全球第四個獲批上市的免疫治療靶點。目前,該藥物已獲NMPA授予治療後線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突破性療法認定,並獲得美國FDA授予的治療神經內分泌癌的孤兒藥資格認定。 此外,LBL-024治療小細胞肺癌(SCLC),膽道癌(BTC)、卵巢癌(OC)、非小細胞肺癌(NSCLC)、食管鱗癌(ESCC)、肝癌(HCC)和胃癌(GC)等,均已獲批開展臨床研究,並在SCLC、BTC、OC等多個大癌種產生初步療效信號,有望成為一款具有前景的針對廣泛適應症的有效抗腫瘤藥物。 維立志博矢志成為一家綜合性生物技術公司,已經建立從早期篩選及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開發、CMC到中試生產的整個藥物開發過程中的所有基本功能,在短短三年內即實現從靶點選擇至提交IND的高效藥物開發流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優於行業約5至6年的平均水準。作為自主開發的補充,維立志博積極尋求與協力廠商合作進行候選藥物的臨床開發及商業化,通過對外授權許可、商業化合作或其他戰略合作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隨著臨床資產接近商業化上市,公司將會考慮建立具商業規模的生產設施,並通過合作及內部銷售團隊加強商業化能力。  

SGS成功發展再生塑料含量測試的先進技術與溯源方案,協助產業推動永續未來

新北市2025年7月25日 /美通社/ — 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已有超過135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的目標,且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2022年於第五次聯合國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 5.2)上,175 個國家及地區領袖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決議,各國須對境內生產以及市面上販售之塑膠產品訂定再生塑膠含量百分比。因此,如何證明各類商品已確實使用特定比例之回收(再生)原料來生產,其生產之產品亦能符合原始產品之各類要求,甚至由第三方驗證機構證實使用回收(再生)原料製造之產品能符合其特性要求,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新趨勢。 SGS 此次導入之再生塑料含量測試機制,已獲多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多國專利技術認可 目前全球僅有14%的塑膠被回收,只有2%的塑膠在原有的用途上重覆再利用,8%的塑膠再利用於更低階用途,約4%在回收過程中損失。多數品牌業者以2025年或2030年為目標,設定使用20~50%再生塑膠,廢塑膠回收製成再生材料已是全球減塑、減碳採行的主要策略之一。現行國際常用的塑膠再生含量驗證方法多採用物質流分析,透過質量平衡模式及稽核員查核表單紀錄來進行驗證,然而,該驗證方法在產品實體的後市場追溯上,仍有其限制。再生塑膠科學驗證技術之可行性研究一直是全世界亟待突破的創新研究! SGS身為世界一員也為國際供應鏈一份子,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為協助產業加速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且符合全球塑膠公約政策,SGS正式推動「再生塑料含量測試」後市場機制,成為全球少數可以執行再生材料比例驗證及測試的企業之一,此舉不僅展現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諾,也為消費者提供更透明、可驗證的綠色產品資訊。 本次SGS創新發布的二項再生塑料含量測試,一則是透過化學分析技術直接偵測產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原料比例,並透過建立再生料與原生料的「指紋資料庫」比對,可以有效地監控產品的塑膠再生含量。SGS的研究展示了一種高效、簡化的定性方法,樣品在裂解器中熱分解,然後透過氣相層析分離,用於在GC-MS/MS系統上使用多反應監測模式檢測再生材料,同時也可應用於PFAS物種。目前,SGS在化學分析技術方面已完成多項再生塑料含量測試,包含再生酯粒及或成品塑膠件,以常應用於電子電器產品機構件的聚碳酸酯(rPC)為例,廣泛流通於市場,此機制將可擴展至再生產品後市場監控,讓品牌商更容易管控物料。 為響應循環經濟與綠色製造趨勢,SGS材料暨工程實驗室正式推出再生塑膠「物性分級分析技術」,透過熱重分析(TGA)、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物理性質檢測手段,結合SGS材料專家的專業判讀與多年實務經驗,深入剖析塑膠製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材料比例與種類。此技術可協助企業釐清原料組成,強化品質控管與永續標示依據,同時也為政府與市場提供科學驗證的第三方佐證,推動綠色產品資訊透明化與信任度提升。 其二為物性分析技術,透過熱重分析(TGA)、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物理性質檢測手段,結合SGS材料專家的專業判讀與多年實務經驗,深入剖析塑膠製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材料比例與種類。進一步整合首創「物性辨識技術」,建立再生與原生材料的指紋資料庫,精準解析產品中再生原料的實際比例、主材結構與異材混摻狀況,有效突破市場長期無法實證的技術瓶頸。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酯粒與塑膠應用部件,並取得技術專利認可,可支援原料、製造至成品的三階段驗證架構,協助企業釐清原料組成、強化品質控管與永續標示依據,也為政府與市場提供科學驗證的第三方佐證,推動綠色產品資訊的透明化與信任度提升。 塑膠製造業做為提供品牌業者之料源或製品供應者,受到品牌業者對於料源減碳之需求,加上製造業者本身的減碳壓力,進一步推升塑膠製造業者供應再生塑膠的驅動力。透過再生塑料含量測試,SGS可以協助業者更精準地掌握原料組成,並有助於品牌商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讓真正的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從產品源頭開始的實踐。 SGS也將於7/29於台大集思會館舉辦「化性x物性雙驗證,再生材料真相一次搞懂 – SGS 再生材料定性定量測試研討會」發布相關技術。此次SGS再生塑料含量測試機制的導入,已獲多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多國專利技術認可,這不僅有助於企業管控供應鏈,更是邁向循環經濟的重要一步。

全球娛樂與媒體行業受廣告、現場活動和電子遊戲推動,2029 年收入將達 3.5 兆美元:PwC 全球娛樂與媒體展望

預計廣告支出增長率 (6.1%) 將會是娛樂與媒體消費者支出 (2%) 的三倍——人工智能將改變廣告模式和推動超個人化 非數碼類別(例如現場音樂、電影和活動)繼續帶領消費者領域收入,佔 2024 年該領域支出 61% 隨着國際觀眾繼續增加當地製作電影支出,全球電影收入預計將從 2024 年 330 億美元增至 2029 年 420 億美元 全球電子遊戲收入預計將從 2024 年 2,240 億美元增至 2029 年 3,000 億美元,超過電影與音樂行業收入總和 倫敦2025年7月24日 /美通社/ — 根據 PwC 今天發佈的《2025-29 年全球娛樂與媒體展望》,全球娛樂與媒體 (E&M) 行業的 2024 年收入近 3 兆美元。隨着各平台廣告支出激增,預計 2029 年將達 3.5 兆美元。 預計 2029 年,E&M 行業的複合年均增長率 (CAGR) 將達 3.7%。雖然這增長率高於預期全球經濟增長平均水平,但低於疫情前最高水平。國內外行業競爭加劇情況中,經濟前景不明和消費者支出增長疲弱。預計直至 2029 年的預測期內,這影響 E&M 增長率。 PwC US 全球娛樂與媒體主管 Bart Spiegel 表示: 「隨着 E&M 行業繼續受更廣泛經濟前景不明和消費者支出有限所影響,廣告正成為全球娛樂與媒體行業收入的主要動力——隨着人工智能改變交貨模式、實現內容製作民主化、提供高度策劃內容體驗和降低進入門檻,而預計還將繼續這種轉變。雖然 E&M 行業一直處於科技創新的前線,但公司們需要保持靈活和積極主動,從而擁抱未來,並於獎勵創意和客製化內容的生態系統中,滿足消費者需要。 」 隨着人工智能改變廣告模式,廣告將成為業界收入增長的引擎 由於業界競爭加劇和消費者支出有限,加上付費或訂閱產品的增長放緩(尤其是在成熟市場),所以預計廣告將代表整個 E&M 行業收入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三大 E&M 類別(互聯網連接、廣告和消費者)的分析中,預計廣告增長速度最快——消費者類別 (2%) 的三倍 (6.1% CAGR) 。 未來五年增長最快的 E&M 收入指標,均由廣告驅動 —— 包括零售廣告 (15%)、社群和流動串流影片廣告 (15%) ,以及網絡電視串流網絡廣告 (14%)。2024 年整體廣告收入中,數碼形式佔 72%。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和超個人化等)進一步推動,預計這比例到了 2029 年將上升至 80%。高增長領域包括電子購物中的零售搜尋廣告(從 2020 年 32.7% 升至 2029 年 45.5%),以及電子遊戲中的廣告(從 2024 年 32.8% 升至 2029 年 38.5%)。 人工智能正在以多種方式,影響 E&M 行業。影響收入增長的領域之一,很可能是在網絡電視(任何連接網絡,從而播放影片內容的電視)裡。2020 年,網絡電視廣告收入僅佔傳統廣播電視廣告總額 5.9%。2024 年,這數字已躍升至 22%。但是,隨着數碼參與度提升和人工智能輔助超個人化的前景,這可能帶來更大終端用戶使用率。2029 年,網絡電視廣告收入將增至 510 億美元,相當於傳統廣播電視廣告 45%。  目前,互聯網連接仍然是最大類別。2029 年,支出將達 1.3 兆美元,CAGR 為 2.8%,而這主要受流動互聯網服務收入所推動。可是,到了 2029 年,廣告的顯著成長率將迅速縮小互聯網連接與廣告支出之間的差距。 非數碼收入(包括現場音樂、活動和電影票房)帶領消費者支出 雖然消費者可能投放更多空閒時間於線上,但他們繼續投放更多娛樂預算於線下。2024 年,非數碼形式佔消費者收入 61%——預計這支出水平,將於整個預測期內持續。 雖然全球電影票房支出預計將從 2024 年 330 億美元增至 2029 年 415 億美元,但消費者偏好仍在繼續轉向當地製作的電影。美國前五大電影公司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已從疫情前超過 60%,下降至 2024 年 51%。 電子遊戲仍然是業界亮點 全球電子遊戲業持續成為 E&M 增長的引擎,全球電子遊戲市場規模超過電影和音樂行業的總和。該行業 2024 年總收入為 2,240 億美元,預計 2029 年將增長至近 3,000 億美元,CAGR 為 5.7%。 發展中市場持續帶領 E&M 行業增長率 美國穩居全球最大 E&M 市場(以收入計算),不包括互聯網連接收入(例如流動服務訂閱)。這預計直至 2029 年,CAGR 增長率為 3.8%,低於全球平均值 4.2%。放眼其他地區,(第二大市場)中國的 E&M 收入將以 CAGR 6.1% 增長。這主要受互聯網廣告部門驅動,CAGR 為 8.9%。全球增長最快市場仍是發展中市場(包括印度和印尼),CAGRs 均超過 7.5%。在印度,大部分增長將來自網絡廣告, CAGR 為 15.9%。這受互聯網日益普及、5G 網絡連接增強,以及社交媒體和短片內容受歡迎度所推動。  PwC 中國全球科技、媒體和電訊 (TMT) 主管 Wilson Chow 表示: 「雖然消費者從未如此得到大量或多種娛樂服務選擇,但這種競爭加上經濟前景不明和成本上升,導致消費者支出增長停滯不前。如娛樂與媒體企業希望吸引新受眾和促進增長,他們必須考慮自身營運的互聯生態系統,利用廣告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兩者結合可以實現更具成本效益和個人化內容創作及參與模式。 」 編輯須知 關於《PwC 2025 – 2029 年全球娛樂與媒體展望》 《PwC 全球娛樂與媒體展望》是一份涵蓋該行業的年度報告。這份《展望》涵蓋北美、西歐、中歐、中東及非洲、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總共 54 個國家和地區。其餘中東和北非地區可視為一個領土,包括阿爾及利亞、巴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摩洛哥、阿曼和卡塔爾。今年,它包括毛里裘斯和大洋洲為報告地區,擴大涵蓋範圍。該等 54 個地區佔全球人口約 74%,全部地區的總,即為估計「總數」。預測過程,從公開來源(例如業界協會和政府機構等)收集準確兼全面歷史數據開始。直接利用這些數據時,引用公開來源。我們為了補充這點,透過訪問業界協會、監管機構和主要市場參與者,收集專有見解。這公私數據的結合,確保為了預測而奠定堅實基礎。 關於 PwC 在 PwC,我們協助客戶建立信任和重塑自我,客戶從而可以轉化複雜為競爭優勢。我們是技術先進兼以人為本的網絡,已於 149 個國家/地區聘任超過 370,000 名員工。我們在審計及鑑證、稅務及法律,以及交易及顧問方面,協助建立、加速和維持發展動力。如欲了解更多,請瀏覽 www.pwc.com。

標普權威發布,安泰新能源再度榮登全球跟蹤支架前十,穩居世界一線廠商行列

廈門2025年7月24日 /美通社/ — 近日,權威數據諮詢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正式發布了2024年全球跟蹤支架出貨量排名,安泰新能源憑藉在全球的市場拓展、技術創新及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卓越表現,全球光伏跟蹤支架位列第九名,並在亞太地區位列第六,躋身全球一線跟蹤支架廠商行列。 自2006年成立至今,安泰新能源一直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先進、高效、智能的光伏跟蹤支架產品,並着力打造涵蓋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售後運營等各環節的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產品作為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的核心,安泰新能源通過技術不斷革新,提供滿足多樣化光伏應用場景需求的產品。 旗下明星跟蹤產品包含1P單軸跟蹤支架馭光-Simple和2P單軸跟蹤支架馭光-Universal。安泰新能源與時俱進,推出新品AT-Spark,對產品進行硬核升級。自研獨創大R角八角管+雙球形軸承結構,支持多組串大跨距超長陣列設計,實現更低EPC成本,更高地形適應性,更優運維成本。這些產品均搭載安泰自研SmartTrail智能跟蹤控制系統,擁有4種智能保護策略,能夠應對大風、積雪、洪水、冰雹等極端天氣,保證電站平穩運行。同時,搭配智能跟蹤算法,能夠綜合考慮太陽直射、散射和反射輻照度,並基於3D建模與高效優化算法,最小化不規則地形所導致的陰影,提高發電量。安泰新能源智能跟蹤產品的高適用性、高實用性和高穩定性,不僅能夠縮短現場施工時間,而且可以有效降低LOCE,提升電站整體效益,成為大型地面電站的首選方案,廣受客戶青睞。 安泰新能源在全球建有八大交付中心和四大研發中心,逐步覆蓋各大區域市場, 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客戶服務與交付上,安泰新能源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為安泰新能源贏得了客戶的信賴與好評,這不僅促進了公司與客戶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也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安泰新能源將在「撐起綠能世界」的使命願景下,深入推動國際化戰略布局,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力爭在全球跟蹤支架市場中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公司將一如既往地為全球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產品與服務,助力全球綠色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賽馬會探索科學」計劃 全面推廣探究式學習體驗

一連三日「賽馬會探索科學嘉年華2025」吸引逾1.2萬人次參與 新聞資料及圖片可在此下載 香港2025年7月24日 /美通社/ —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轄下「賽馬會探索科學」計劃策劃及捐助, 並與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的「賽馬會探索科學嘉年華2025」,於2025年7月4日至6日期間,一連三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活動錄得超過1.2萬人次參與,參加者包括教師、家長、學生及公眾人士。本次嘉年華內容設計皆以探究式學習為基礎, 活動更致力推廣全民科學參與,鼓勵家長與小朋友一同體驗,讓科學不再只局限於課堂和學生,更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賽馬會探索科學」計劃於2024年開展全方位探究式學習體驗,透過「動手做」和「動腦筋」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增加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能力。 「賽馬會探索科學嘉年華2025」,於2025年7月4日至6日期間,一連三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活動錄得超過1.2萬人次參與。 逾1.2萬人體驗玩轉科學  體驗探究式學習 激發科學興趣 科學教育在推動全球發展日益重要,應用科學與工程等主題日益受到關注,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可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有效的解決方案。計劃期望透過全民科學參與推動探究式學習,強調「動手做」、「鼓勵提問」、「主動發掘」的學習精神,展現以實踐為基礎學習體驗。活動由英國科學團隊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主力設計,當中9場精彩的科學劇場表演 、14場親子科學工作坊以及8個特色「動手做」互動科學攤位,活動設計緊扣2025/26學年開始推行的《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指引》中「物質、能量和變化」的學習範疇,科學團隊通過多元有趣的科學活動,鼓勵家長與小朋友一同觀察科學現象及提問,親自發掘出背後的科學概念。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發展及扶貧項目;人才及業界發展)應鳳秀女士表示:「我們應該大力鼓勵小朋友親自觀察、思考和探索答案,當他們親手發掘和親眼見證這些科學知識,小朋友會對這些知識有了認知,學習體驗會變得更加深刻和難忘,他們不再需要死記硬背,但對學習會更投入及對個中道理更掌握及更深刻。『賽馬會探索科學嘉年華2025』為小朋友提供了一個有趣互動的方式來參與科學,而眾多家長和學生的踴躍參加更是印證了活動的吸引力。」 負責主要活動設計的英國科學團隊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代表,科學示範部主管Dan Plane 亦指出,課堂內外的教學體驗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日常在教室裡,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得學術理論,但當他們走出課堂,親身在街外、郊外、家中親眼見證科學的實踐當中,他們更會意識及深刻體會到,平日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學術性理論,而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應用。他們可以在課堂外親眼見證科學的實踐,並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提及到家長如何支援孩子的科學學習時, 他說:「科學無處不在,從日常烹飪到城市建築,都是引發孩子好奇心的好機會。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無需急於提供答案,反而可以鼓勵他們一起尋找答案,這正正是科學探究的開始。」 「賽馬會探索科學」計劃致力推動探究式體驗學習,讓年輕一代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建立科學素養,並啟發他們未來投身科學範疇的志向。計劃未來將會繼續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不只限於課堂內學習科學知識,更可在課堂外及日常生活中探究得更多。 有關賽馬會探索科學 為期四年六個月的「賽馬會探索科學」計劃自2024年起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策劃及捐助,香港教育大學為策略夥伴。計劃致力提升小學科學教師推行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的專業教學能力,同時通過貫通課堂內外的體驗式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誠,培育具備科學素養的新一代。 計劃採用全方位模式,涵蓋以下四大核心範疇: 提供以探究式學習法設計的教學資源 為科學教師提供有系統的專業發展及培訓機會 舉辦「全民科學參與」活動,讓學生及大衆能夠於課堂外接觸科學 優化科學教育中心的設施,營造融入自然、以場所為本的體驗式學習環境 計劃預計將惠及30,000名學生,遍及120所小學。同時,計劃將透過專業發展課程、先鋒教師培訓(Advanced Teacher Fellowship)及共學社群活動(Community of Practice activities)支援500位教師,協助他們做好準備,踐行高質素的探究式小學科學教育。了解更多計劃詳情,請瀏覽:https://www.jccoolscience.org